close
 

   四百擊,黑白的畫面,一個小男孩慘澹的童年,流露出一種冷峻的味道。

  楚浮是法國新浪潮揭竿起義的領導之一,當影評的時候,他是狂妄的,
也是理直氣壯的,但他的電影,卻是相當的感性,沒有尖銳的角,像一場呢
喃的獨白。

  這也許和我一開場說,四百擊流露出一種冷峻的味道互相矛盾。但我一
直以為,那個小男孩黯淡不被成人社會接受的童年,也許可以更煽情,但楚
浮沒有,他沒有讓小男孩大聲對鏡頭吶喊著:我的父母不愛我,老師對我很
壞,我憎恨這個世界。沒有!

  只留下那幕,小男孩從看管所奔出來,從三個不同位置拍攝他奔跑的畫
面,累積累積,到最後,他猛然一回頭的那個畫面。

  然後,我們就被震驚了。所有無聲的吶喊與悲鳴,就留在那個回眸裡。

  所有的資料都顯示,四百擊是最接近楚浮童年的自傳式電影,它留下當
時社會的動盪的痕跡,而小男孩溫柔羞赧,情緒化的形象也在四百擊之後,
在各片留下了淡淡痕跡。

  我沒見過楚浮本人,但我想,他也一定具備那樣的特質。在當時,他是
倡導作者論的,認為導演本身要提出一種價值觀,建立出自己的風格,電影
是個人化的表現,而這點,也相對表現在他的作品中。

  四百擊裡,飾演安瑞的小男孩,與翹課的朋友遊走在巴黎街頭,巧遇母
親的偷情,之後與朋友詼諧有趣的對話(安瑞很聰穎的知道母親絕對不會去
告密),還有一場由老師帶領學生自學校出發,從高樓中俯拍的鏡頭,看著
小孩三三兩兩的脫隊,都是楚浮式的詼諧幽默,在有些黑暗的四百擊裡留下
淡淡的灰色笑料。但小男孩在清晨的時候遲疑再三偷取牛奶,奔過街巷,最
後狂飲的畫面,卻又是黑的刺目。四百擊各處可見這種矛盾的對比。

  在四百擊裡,沒有一個大人的形象是好的。無論是母親繼父,或是學校
裡不尊重人的老師到感化院裡不人道的對待,都是讓人看的牙癢癢的,這都
是楚浮透過小男孩的眼睛,放送出來的成人世界。

  楚浮的作品,也許不是犀利的,但卻是直觀的自我的,貼近生活的,因
為預算有限,所以新浪潮的作者們常選擇巴黎作為拍攝的景點,楚浮也是,
四百擊更是處處可見巴黎的生活型態,因為接近導演,所以表現出來的模樣
就更為真實,無論是服裝,演員的一舉手一投足,到巴黎街景的車水馬龍到
街邊樹葉的凋零,都是細緻蘊含著美感。看楚浮的電影,像在閱讀他的人,
那樣的清晰,透明,感性而豐富。

  楚浮,後世說他的電影是經典,他為電影帶來的新浪潮不是什麼讓人振
奮的創新或是新技術的發展,而是電影導演作品個人化的奠定。到後來,我
們處處可見許多作品,只要看作品,儘管故事內容不相同,但都散發出同一
個人的味道,這就是楚浮的最大貢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mily7111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